結腸的位置、結構及功能介紹如下:
一、結腸的位置:
結腸是大腸的一部分,介于盲腸和直腸之間,在腹腔和盆腔內呈M形,包繞在空腸和回腸周圍。
二、結腸的結構:
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升結腸即自盲腸上端向上延伸的一段,長約15厘米,橫結腸為升結腸向左轉折后,橫著的一段,長約50厘米,降結腸為自橫結腸末端轉折向下的一段,長約25厘米,乙狀結腸則為降結腸下面呈乙字彎曲的乙段,長約40厘米。
在這4個部分中,乙狀結腸是憩室和腫瘤等疾病的多發(fā)部位,結腸的管壁從內向外分為4層,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層,其中黏膜層中含有大腸腺,可以分泌黏液,潤滑腸道,保護腸黏膜,黏膜下層含有淋巴小結,參與機體免疫反應,能起到防御外來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的作用。肌層由平滑肌組成,可以發(fā)生波形蠕動,有助于將食物殘渣或糞便,逐漸推向與之相連的直腸。外膜層由疏松的纖維組織構成,能分泌少許漿液,具有一定潤滑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與鄰近組織發(fā)生粘連。
此外,結腸還有三種特征性結構,即結腸帶,結腸袋和腸直垂,結腸帶分為獨立帶、網膜帶和細膜帶三條,均匯聚于闌尾根部,它們是識別大腸和小腸的重要結構,結腸袋則是管壁上一個個向外膨出的囊狀凸起,是由于結腸袋短于腸管的長度,使腸管皺縮所形成。腸脂垂是沿結腸帶兩側分布的許多小凸起,由漿膜和其所包含的脂肪組織形成,常把它作為辨認結腸的標志。
三、結腸的功能:
結腸主要有消化和吸收,形成儲存、排泄、糞便以及免疫分泌等功能。
1、消化和吸收功能:食物達到結腸時已經成殘渣狀態(tài),結腸中含有大量有益的細菌,可以將食物殘渣中的大分子物質,如糖、脂肪、蛋白質等分解成小分子物質,有益菌還能利用一些物質合成新的物質及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并被吸收,被分解后的食物殘渣當中,一些對人體有價值的物質,例如水、電解質等,會被結腸黏膜重新吸收;
2、形成儲存及排泄糞便功能:對人體沒有價值的食物殘渣以及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大量的細菌等則會形成糞便,并隨著大腸的運動逐漸成段,暫時儲存在結腸當中,糞便在結腸中大約可以停留10余個小時,最后被推入直腸,引起便意,從肛門排出體外,如果長時間抑制排便,進入直腸的糞便則會退回至結腸,進一步被吸收水分變得干硬,從而容易引起便秘;
3、免疫功能:結腸的黏膜下層中含有淋巴小結,能起到防御外來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的作用,參與機體免疫反應;
4、分泌功能:結腸的黏膜層中含有大腸腺能夠分泌黏液,潤滑腸道,保護腸黏膜,還含有內分泌細胞,如EC細胞分泌5-羥色胺和P物質,能夠促進胃腸運動,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可以抑制其他內分泌細胞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