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脂肪移植填充的成功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自體脂肪的獲取、供區(qū)的選擇、顆粒脂肪的純化、移植方法、受區(qū)的條件以及手術后的管理。有醫(yī)生將脂肪移植填充比喻為在一塊田地上播撒種子,要想實現(xiàn)最好的收獲,就需要優(yōu)化以上各個元素,并使其保持均衡的一致性,而其中的種子——顆粒脂肪組織的獲取,就是第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脂肪抽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真空負壓機、超聲吸脂機、電子吸脂機、共振吸脂機以及水動力輔助脂肪抽吸術等,但除最后一種外,其他方法所獲得的脂肪組織并不適用于移植。
注射器脂肪抽吸術始于1974年,因其設備簡單、話費小、安全性高,仍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方法。注射器抽吸脂肪后局部無死腔,且有液體緩沖,抽吸脂肪機械摩擦小,無脂肪氣化,對抽吸的脂肪損傷較小,使抽吸出的脂肪保持較好活力,有利于進行脂肪顆粒的自體游離移植;且采用注射器抽吸脂肪是在封閉的無菌系統(tǒng)內完成,較采用其他脂肪抽吸法的脂肪收集系統(tǒng)(一般的脂肪收集系統(tǒng)路徑長、結構較復雜),脂肪污染機會減少,因此通過注射器吸脂法獲取移植所需的顆粒脂肪組織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腫脹麻醉
注射器吸脂法時多采用腫脹麻醉,該方法特點:超量灌注后組織間壓力較大,血管受壓,局部灌流減少;大量鹽水溶液的浸潤,使脂肪組織機械性擴張,擴大了組織間隙;利多卡因是酰胺類局麻藥,具有親脂性,脂肪組織能阻止其擴散吸收;腫脹的壓力使溶液中的腎上腺素易進入細胞,從而使血管能進一步收縮;此外,相當一部分腫脹液隨著抽吸而排出。上述原因,使得利多卡因吸收緩慢,血漿中不易達到中毒濃度,同時也使得抽吸時吸管更易通過,血管損傷小,出血少,脂肪能較易徹底吸出,增加了安全度。
二、供區(qū)選擇
常用的脂肪供區(qū)有上下腹、髂腰、大腿、臀部、上臂等部位,目前尚未明確脂肪不同部位來源對移植術后脂肪組織成活率是否有影響。
有學者發(fā)現(xiàn),臀部和大腿外側的脂肪細胞是最大的,這些部位的脂肪組織蛋白酶活性高,從而認為具有最強的生成脂肪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臀部和大腿外側的脂肪組織能較好地作為脂肪移植的供區(qū),此處的脂肪相對比較穩(wěn)定,不易隨體重或者節(jié)食減肥而變化,脂肪細胞體積小、致密,完整的脂肪細胞數(shù)目明顯多于腹部,注射移植效果優(yōu)于腹部脂肪。
同時亦有實驗研究證明:脂肪來源干細胞大部分聚集在血管周圍,而人類腹部和大腿的皮下脂肪中,脂肪干細胞最多。因此,最常用的供區(qū)還是大腿和下腹部。
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態(tài)度,外國學者等對照分析了采用脂肪抽吸術采集獲得的來源于腹部、側腹部、大腿、膝關節(jié)內側脂肪,采用體外比色法檢測細胞增生的數(shù)量來分析細胞活力,分析結果認為4個供區(qū)所提取脂肪在脂肪成活率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vonHeimburg等對比了采用脂肪抽吸術和直接切碎法獲取的來源于腹部、胸部、臀部的前體脂肪細胞,發(fā)現(xiàn)所有部位均有94%以上的前體細胞成活,提示不同部位獲得的成活細胞數(shù)相似。Ullmann等將從人的腹部、乳房和大腿獲取的顆粒脂肪,注射到裸鼠體內的3個不同部位,16周后觀察發(fā)現(xiàn)移植后脂肪的質量、體積、組織學特點都沒有顯著的差別。
身體不同部位的脂肪細胞不盡相同,不同部位的脂肪細胞代謝不同,血供也不同,因此最佳的供區(qū)選擇尚未明確。很多人選擇大腿外側作為理想的脂肪來源,是因為此處的脂肪內纖維少并且屬于相對的無血管區(qū);另外該處脂肪細胞致密,所能獲取的完整脂肪細胞數(shù)目多。
三、抽吸針與注射器的選擇
注射器吸脂法獲取顆粒脂肪組織過程中選擇鈍銳、粗細、吸孔大小適宜及負壓適宜的脂肪抽吸針非常重要,適宜的抽吸針能使抽吸量最大、組織損傷最輕、運行阻力最小并獲得大小及活力滿意的顆粒脂肪。
綜合眾多文獻來看,目前較為統(tǒng)一的觀點認為:吸脂針應選擇鈍性或子彈頭形,應帶有主吸孔和側孔,直徑宜在2~4mm之間,這樣可以增加與脂肪組織接觸面積,運行阻力較小,使勞動強度降低并減少供區(qū)損傷。盡管大直徑的吸脂針獲取的脂肪顆??赡芫哂懈叩幕钚裕捎陬w粒較大,不宜于用于精細部位的脂肪移植,而直徑2mm的吸脂針可獲得微小脂肪顆?;虺⒅绢w粒。注射器則多采用10mL與20mL兩種規(guī)格。
四、脂肪獲取的具體方法
?。?)術前準備:常規(guī)測定出、凝血時間,女性處于非月經(jīng)期,排除其他手術禁忌證者。
?。?)常規(guī)消毒鋪單,畫出吸脂范圍,切口線長3~5mm,盡量選擇隱蔽部位。腹部切口選擇在兩側髂骨旁或臍周;后腰部選擇在兩側腰臀交界處;臀部、大腿選擇在臀股部與腹股溝褶皺外1/3處。
(3)采用腫脹麻醉法,注入供脂區(qū)至皮膚稍發(fā)白、發(fā)硬為止。
?。?)用注射器連接適宜直徑的吸脂針經(jīng)切口插入皮下脂肪組織內,用力拉開吸脂注射器針芯,然后固定以輻射狀扇形進行抽吸,當注射器內抽出物較多,負壓不足時及時將注射器清空,再次進行抽吸。
?。?)抽吸時,一手握住注射器,一手提起吸脂區(qū)或平放于皮膚表面,以感知和掌握抽吸的方向及層次,有鮮紅色血液吸出時注意更換針頭方向與部位。抽吸至淺層脂肪時,以不損傷真皮下血管網(wǎng)為度,一般至少保留1~1.5cm皮下脂肪。應避免抽吸層次不均,引起高低不平。
小貼士:
脂肪抽吸方法的選擇,會影響到脂肪顆粒的活性,同時也會影響到ADSCs的產(chǎn)量。注射器獲取脂肪顆粒的方法,盡管在供區(qū)選擇,吸脂針直徑大小,吸脂負壓等方面存在爭議,但該方法負壓小,吸脂針直徑細,對脂肪細胞損傷小,有利于脂肪細胞的存活和分化,同時具有供受區(qū)均無明顯瘢痕遺留,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點,是目前公認的獲取脂肪顆粒的手段之一。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該法費時費力,抽到一個部位脂肪需要多次往復抽動,反復穿刺抽吸對血管神經(jīng)存在一定損傷,對針孔切口處亦損傷較大,有時會出現(xiàn)切口延遲愈合。對于中、小量脂肪移植,常規(guī)負壓抽吸法是首選,對于大量脂肪移植亦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