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性鼻錐位于外鼻中1/3部,在鼻骨、上頜骨額突復合體的尾端和下方,由鼻中隔軟骨和向雙側翼狀延伸的上外側軟骨構成,均為透明軟骨。
上外側軟骨
近似三角形的左、右兩塊軟骨。在中線與中隔軟骨結合為單一的、無縫隙結構的解剖整體(而非鼻中隔與兩側上外側軟骨的三部分構成),是構成外鼻中部穹隆的基礎。上外側軟骨頭側緣較薄,伸出一定距離到鼻骨尾端之下,通過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相接,中線處重疊距離為(8.25±2.10)mm,左、右兩側重疊分別為(5.78±3.05)mm、(5.81±3.38)mm[1]。這種特殊的骨-軟骨結構被稱為拱頂區(qū),起到穩(wěn)定鼻錐的作用。
拱頂區(qū)的橫截面為寬“Y”字形,鼻縫點處為“T”字形,接近中隔前角處縮窄為“I”字形。上外側軟骨尾側緣較薄,可呈不同角度的頭外側彎曲翻折,通常被下外側軟骨的頭側緣所覆蓋。內(nèi)側緣較厚,于鼻背側和鼻中隔軟骨背側移行融合,下方與鼻中隔軟骨前角分離。上外側軟骨的表面附有鼻肌橫部,呼吸運動時,上外側軟骨具有一定的活動度;內(nèi)側面為鼻黏膜覆蓋,形成鼻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