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無性戀?是只在乎精神感受的柏拉圖式戀愛嗎?
學者Bogaert指出,無性戀是指對任何性別的人都不會產生主觀性吸引。也就是說,無性戀者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稱自己沒有性取向,不論男女,都不會激起他的性欲望和性沖動。他也不是恐懼性,就是覺得性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沒有性愛也很正常。
無性戀在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之后被稱為第四性戀。和性欲衰退者、獨身主義者、禁欲者不同,無性戀是壓根兒就不想發(fā)生性行為,而不是自我克制或性功能障礙難以發(fā)生性行為。同樣,無性戀也不等同于柏拉圖戀愛,因為柏拉圖戀愛也并不完全排斥性關系。
無性戀者不會有主觀性吸引力,但可能會感受到浪漫吸引力,也會產生愛情。
無性戀者雖然從未感受過性吸引力,但仍可能感受到浪漫吸引力,即無性戀者或許會產生愛情,對他人可能產生愿意發(fā)生浪漫關系的吸引力,但并非性吸引力。
Carrigan等多位學者提出,無性戀者根據其受吸引的對象,可分為異性浪漫無性戀者、同性浪漫無性戀者、雙性浪漫無性戀者、泛性浪漫無性戀者等。此外,還有感受不到浪漫的無浪漫無性戀者,對其而言,朋友一般的情感關系是最理想的關系模式。
那么,無性戀是一種病態(tài)嗎?
學術界基本認同“無性戀不是一種病態(tài)”,這與性文化的多元及性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有關。這種人是天生的,雖然只占到1%,但也是存在的。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將無性戀視為性傾向之一,可以使無性戀者更易于接受自己。
對性持開放態(tài)度的人,多認為無性戀是一種性保守主義的表現形式。但性保守主義又往往認為婚姻意味著性行為的發(fā)生變得合情合理,婚后性行為是一種責任。這些都使無性戀者在性社會中倍感壓力。
他們會在壓力下,出于維系感情的需要和責任感,迫使自己非自愿地從事性行為或其他親密接觸。但這種不和諧的遷就,往往會造成情感破裂,進而使無性戀者厭惡自己的身份認同,甚至再次對兩性關系產生失落感與排斥心理。
參考文獻:
[1]武琳悅,于慧如.無性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對2004~2015年28篇中英文學術文獻的再分析[J].中國性科學,2017,26(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