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nèi)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齒狀突指的是第二節(jié)頸椎(樞椎)前方的骨性凸起,齒狀突骨折位置非常高,一旦骨折波及后方脊髓和腦干,會導致急性高位神經(jīng)損傷,引起呼吸循環(huán)障礙,四肢癱瘓、甚至死亡。本病例患者為一位外賣小哥,送餐途中交通事故致齒狀突骨折,骨折移位明顯,通過頸椎后路復位內(nèi)固定手術,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正常。
【基本信息】男、28歲
【疾病類型】齒狀突骨折
【就診醫(yī)院】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就診時間】2022年1月
【治療方案】手術治療(頸椎后路復位內(nèi)固定手術)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10天,定期門診隨訪
【治療效果】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正常
一、初次面診
患者是一名外賣小哥,在一次送餐途中被車追尾,幸虧當時帶有安全頭盔,受傷后意識尚清醒,但是脖子卻疼的動不了,送至急診室后,查體發(fā)現(xiàn):脖子僵硬、疼痛,不能活動,頸部伴有壓痛,患者自覺四肢無力,但皮膚感覺正常,會陰部感覺正常,高度懷疑患者頸椎骨折,遂于急診拍攝X光片。頸椎正側位片:樞椎齒狀突偏向一側,隱約可以看到骨折線,患者最終確定診斷為齒狀突骨折,由急診收治入院,準備手術治療。
(急診拍攝X光片)
二、治療經(jīng)過
入院后,立即囑患者絕對臥床,不能隨意翻身,同時給予頸椎枕頜吊帶牽引,防止齒狀突骨折再次移位,加重脊髓損傷,與此同時完善頸椎開口位片、頸椎CT三維重建,明確骨折線位置和類型,制定手術方案,準備手術器械,與此同時完善心電圖、胸片、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常規(guī)術前檢查。于入院后第2日急診行頸椎后路復位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手術后切口每2日換藥1次。術后3天拔除引流管,術后第8日出院,術后2周拆線,配戴頭頸胸支具保護3個月。
三、治療效果
手術后復查X線片,見齒狀突位置恢復正常,手術切口沒有出現(xiàn)感染及異常滲出。手術后3日,患者自覺四肢無力較術前好轉,皮膚沒有麻木感,佩戴頭頸胸支具開始離床活動。術后第8天,即住院治療第10天,患者可扶欄桿行走,此時予以患者出院。手術后2周,切口愈合,于院內(nèi)就診復查拆線,此時骨折恢復良好。手術后3個月,摘除支具,頸部屈伸基本正常,頭部旋轉時略感僵硬,走路正常。綜上,通過及時的治療,齒狀突的解剖形態(tài)和頸椎穩(wěn)定性恢復,四肢感覺、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患者對于治療效果十分滿意。
四、注意事項
很高興經(jīng)過治療患者骨折愈合,四肢恢復功能正常,由于頸椎內(nèi)固定有助于維持寰樞椎穩(wěn)定,因此這位患者手術后并不需要絕對臥床以及頸部制動。手術后第3日即可以下地活動,但頭頸胸支具在起床后和出院后都需要佩戴,直至骨折愈合,大約需要佩戴3個月左右。出院后,應避免頭頸部扭轉動作,骨折愈合后即可以正?;顒樱珣苊忸i部外傷。手術后3個月、6個月和1年定期拍攝X線片復查,觀察骨折愈合和內(nèi)固定情況,此手術的內(nèi)固定需要在骨折愈合后取出,一般為手術后1年,否則容易斷裂。
五、個人感悟
齒狀突骨折其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頸椎骨折,但是其致死率可以達到4%-11%,這位患者齒狀突骨折雖然移位明顯,但好在頸椎管尚通暢,脊髓和神經(jīng)受壓并不明顯,因此除了頸部癥狀以外,四肢僅表現(xiàn)為輕度麻木,通過及時治療,恢復效果很好。但是如果未引起重視或者治療不當,會導致骨折移位程度加重,甚至導致寰樞椎脫位,引起脊髓急性卡壓,此時就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