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工作中,經常會見到病人問:醫(yī)生,我這個到底是痔瘡還是肛瘺還是肛裂???對這三種最常見的肛門良性疾病,很多患者朋友們是不清楚的。所以我打算用文字+圖片給大家做一個科普,分清楚這三種疾病。
肛門直腸疾病是常見病,發(fā)病率很高,據資料統(tǒng)計,發(fā)病率59.1%,痔占其中的87.25%,也就是說,基本上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有痔瘡,所以“十男九痔”、“十女十痔”這句俗語,確實有幾分道理。
那么,痔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還分內痔、外痔、混合痔?發(fā)作起來又是什么樣子呢?
內痔:肛墊的支持結構、靜脈叢和動靜脈吻合支發(fā)生病理性改變或移位稱內痔。
外痔:齒狀線遠側皮下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或者血栓,形成外痔。
混合痔:內痔通過豐富的靜脈叢吻合支與相應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為混合痔
不同于牛馬豬羊這些四足動物,人是直立行走的,直腸肛管位置低,所以里面的靜脈壓力就非常大(這也算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小缺陷”吧),再加上喝酒、辛辣飲食、久坐久站、大便費力時間過長、懷孕等誘發(fā)因素,局部充血和靜脈回流障礙就更嚴重,時間一長,痔瘡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痔瘡的發(fā)作癥狀,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比如便血,或者“脫肛”。痔瘡怎么治療?可以移步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痔瘡可選擇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
再來說說肛裂,這個詞看上去就讓人覺得菊花隱隱作痛。肛裂是由于大便干硬或反復腹瀉造成的肛管皮膚機械性裂傷繼發(fā)潰瘍,而且患者因為疼痛更不敢排便,大便更加干硬,排出時更易使肛門裂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來一張示意圖,就基本明白了。
肛裂最常見癥狀:大便時劇烈(有人描述為“刀割樣”)疼痛,和便血。如此“兇殘”的難言之隱到底長啥樣,一起來看看。
看上去不如痔瘡那么恐怖,只有肛門口的皮膚皸裂,但痛起來要命。
初次發(fā)作或者急性肛裂,可以采用坐浴和潤便,慢性肛裂可以采用前述方法加上擴肛。對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的嚴重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肛瘺,也是一個大家聽過但搞不太清楚的毛病。其實是肛管或者直腸與(通常是肛周)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
其實,根據內口的高低和多少,還有高位、低位肛瘺等區(qū)分,不過這種專業(yè)的判斷,還是交給肛腸科醫(yī)生吧。
可以看到肛門旁邊幾個小包,有是破了有的沒破,這其實就是肛瘺外口,所以常見的癥狀就是外口流膿性、血性分泌物。肛瘺難以自愈,不治療容易反復發(fā)作形成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因此,絕大多數肛瘺需手術治療。
以上這三種,應該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了。希望通過我的解說,能讓大家有初步的辨識能力。如果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了癥狀,還是及時到醫(yī)院來診治,以免耽誤病情。